top of page

嚴選在地食材,「回歸在地」新主張

「回歸在地」是19號發酵奶油抹醬系列的主張。

台灣雖是小島,但因地理環境獨特,農業技術一流,因此有許多優質的食材。

吃在地,縮短食物里程,展現在地文化的野心。希望透過這個系列,

和大家一起發掘台灣的「美」,食材的「鮮」,以及引水思源的「心」。


系列一:19號蜂蜜發酵奶油抹醬

龍誠養蜂場-李忠能專訪


您知道,台灣也有遊牧民族嗎?只是他們不是逐牧草而居,而是逐花草而居。這群約800人的遊牧民族,就是養蜂人!為了瞭解這個神祕的產業,讓大家認識大自然饋贈人類的禮物-「蜂蜜」,我們跟著養蜂人追花草,來到龍誠養蜂場-李忠能阿伯的放牧地,親自體驗養蜂人的生活。

採訪的這天,剛好是蜂蜜採集的時候,看著阿伯熟練的取出蜂巢片,抖掉蜜蜂,整理蜂巢,把蜂巢放入離心機把蜂蜜取出。一股作氣,動作如雲流水,很難想像,站在眼前的阿伯今年已經72歲。我問阿伯,從事這個行業多久時間,當初怎麼會接觸這個行業。阿伯說:「我讀書讀得少,只會養蜂,所以努力的把這件事做好, 從16歲開始學養蜂到現在已經72歲,憨憨做,時間就這樣過去了。」












蜜蜂從頭到尾都是寶。除了農作物和果樹授粉,提高產量,蜜蜂本身的產物,如蜂蜜、蜂王漿、蜂蠟和蜂毒,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幫助。每個養蜂人,依自已主生產的產品,都有自已獨特的配種方式,像阿伯家的蜜蜂,就特別會採蜜,蜂蜜的產量跟品質,相對穩定。蜜蜂屬近親繁殖,為了蜂群的健康,一段時間,還是要增加新血。阿伯說:「養蜂人數不多,大家都相互認識,也很團結,互相交換蜜蜂,是大家交朋友的方式。但採蜜的地方畢竟有限,所以放牧的地方屬於彼此的商業機密,雙方不會相互打探,不成文的規定,是依先來後到決定放牧的權力。


12隻蜜蜂工作一輩子,會產生一茶匙的蜂蜜,蜂蜜的品質好不好,產量多不多,一切都是看老天爺安排。氣候會影響花期跟採收的次數。花盛開的程度,更直接影響蜂蜜的風味。除了大自然的挑戰,更艱難的是避開農藥,讓蜜蜂可以存活下來。因此放牧地通常都在野外!養蜂人無水無電是生活日常,貨車後面綁上一只蚊帳,就是夜晚的床。隨著花期,從南到北一路奔波,一個地方待上一個月,又要開始換地方重覆工作。「因為太甘苦,所以少年人都嘸接。今驚這門手路嘸人傳,只好像老牛慢慢拖」阿伯無奈的說道。








「蜜蜂最遠一趟可以飛六公里,一天可以飛好幾趟,從一出生就工作直到死亡,是名符其實的過勞死,今呷可憐」阿伯嘸甘的說。「蜜蜂」做得多,吃的少,說是養蜂,其實是蜜蜂養我們,言談之中,可以感受到阿伯對蜜蜂滿滿的感謝。阿伯說:「過去靠著蜜蜂養家糊口,現在雖然孩子都大了也都成家立業,沒有經濟上的壓力,但蜜蜂已經成為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無法想像沒有蜜蜂相伴的生活,會多孤單。所以,現在養蜂,只以自已能力可照顧的數量為主,每個過程都是自已掌握,雖然蜂蜜的量無法放大,但是品質一定NO.1。」









「誰知瓶中蜜、滴滴皆辛苦」,親身採訪才瞭解,每一滴蜂蜜如此的得來不易,採訪的最後,阿伯熱情的讓我們體驗採收蜂蜜的過程,心態從一開始對蜜蜂的恐懼轉變成深深的敬意。蜜蜂是聯繫人與土地,保護大自然的媒介!全球約有三分之一農作物仰賴蜜蜂授粉,因此蜜蜂的存亡,攸關地球生態的平衡。保護環境,人人有責。讓我們一起學習蜜蜂的精神:「做的多,破壞的少」,讓這個小小英雄可以安居樂業,地球得以永續生存。









訪後後記:

台灣最美的風景是「人」,阿伯直樸、靦腆的微笑,大方把蜂巢當伴手禮讓我們帶走,不藏私的分享養蜂手法,都讓人感受到台灣人滿滿的人情味。人情味配上蜂蜜變成最有溫度的「台灣味」,19號奶油加上「台灣味」的美味一定要來嚐一嚐喔~



119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